这几年相信大家都有种感觉:
生孩子的人越来越少了。
(资料图)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从2016年我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以来,当年的新生儿为1786万,人口出生率为13.6‰,此后每年的出生率都在逐年下降。
等到2022年末,全国出生人口仅为956万人,对比6年前近乎腰斩。
而人口减少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医院里的产科,率先迎来了“寒冬”。
产科率先迎来“寒冬”
人们越来越不愿意生娃,产科的“生意”自然也就没那么红火。
前段时间,一家医院的妇产科医护人员接受采访时表示:
“前些年最多的时候,年分娩量能接近3.4万,现在分娩量大概是2.5万,少了将近1万。”
很多妇产科从业者都发现,大城市的产科已经从当初的“一床难求”,变为“资源没那么稀缺”。
以前产妇问的是“能不能加床”,而现在变成了“有没有单间”,直接上了一个档次。
而在县城里,这样的趋势更加明显,有相关从业者切身感受,下降了一半还要不止。
悄无声息间,产科似乎已然迎来“寒冬”。
并且这还没完,除了分娩量下滑、产床在等待啼哭之外,更严峻的问题在于,分娩群体中二胎、三胎比例增加,高龄孕妇增多。
换句话说,现在愿意生娃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直接导致了整体分娩量的下降。
现在的年轻人不生娃了
其实不仅是产科,人口减少另一个直观表现,就是现在的幼儿园招生。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前几年同事家孩子上幼儿园,入园需要摇号不说,还要半夜排队。
凌晨三四点钟,幼儿园门口给娃办入园的家长们排起长队,绝不是什么夸张的说法。
可最近这两年呢?
别提半夜排队了,几乎每个周末都可以看到幼儿园四处分发招生广告,倒闭关门的更是不在少数。
归根结底,现在的年轻人是真不愿意生娃了。
一提起年轻人生娃的问题,很多老人动辄表示,以前条件多么多么艰苦,不是照样把孩子养大了?
现在条件好了,反而不愿意生娃了,年轻人太“矫情”。
但问题在于,以前养娃跟现在养娃真不一样,现在年轻人的生育观念和过去已经有了本质区别。
如果无法给孩子好的条件,尽量让孩子过得更幸福,干脆就选择不生。
而且现在养育孩子的成本之高众所周知,奶粉钱,尿布钱,各种课外辅导班、兴趣班的开销,哪样都不是小数目。
再加上养孩子还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每天上班,如何养娃带娃?
作为一名宝妈,如果因为生育,职业生涯受到影响怎么办?
这些都是生育需要付出的成本,对于很大一部分年轻人来说,养孩子的负担太重了,实在难以承受。
因此,本着对自己负责、对孩子负责的考虑,不愿意生娃的年轻人自然越来越多。
年轻人不生孩子是不对的?
不愿意生孩子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有“专家”坐不住了。
前段时间某位专家表示:
按照贝克尔经济学家的行为经济学说,子女也是消费品,而且还是长周期的消费品,是可以带来长久回报的耐用消费品。
所以年轻人不生孩子是不对的,你没有长周期的耐用消费品,孩子的价值超过购买其他消费品的价值。
此言论一出,瞬间引发热议。
大家争议的焦点,除了对专家这种“催生”的方式感到反感外,更多是认为不应该将孩子看成“消费品”。
虽然孩子的生产和养育确实需要付出成本,但显而易见,孩子本身的意义远比金钱上的付出要更重要。
没有任何父母生娃,是为了计算投入产出比,从孩子身上榨取价值。
劝年轻人生娃没有问题,生娃也确实没有一些年轻人想象中那么糟,就拿我身边来说,从“铁丁”变为“晒娃狂魔”的宝妈也不在少数。
有些年轻人可能前几年还想着“无儿无女我享福”,转头就结婚生子,对孩子爱的不行,浑身散发母性光辉。
归根结底,生育是件完全主观的事,年轻人对其会有自己的考量。
只要养娃压力小了,经济负担没那么重了,何愁年轻人不愿意生娃呢?
结语:
从妇产科到幼儿园,乃至于商场、游乐园,生育率降低带来的影响是波浪式、全方面的。
而我们作为普通人,生娃与否完全是个人主观选择,要不要生,关键在于自己是否能够承担选择所带来的结果,只要能尽量幸福快乐地度过一生,就已经足够了。
今日话题:你对年轻人不愿意生娃的事情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