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张养浩纪念馆落地!泉城文化新地标即将崛起的背后

发表时间:2023-05-28 03:05:57 来源:爱济南新闻客户端
视频加载中...

云锦湖畔,一座充满着文化韵味的仿古风格庭院——张养浩纪念馆即将跃然而起。

5月26日一早,张养浩纪念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批前公示牌前,吸引了张氏后裔驻足观看。千里之外,远在广东的张建明将手机里关于张养浩纪念馆建设公示的消息转发到宗亲群,大家纷纷留言点赞。期盼多年的纪念馆落地,无疑是振奋人心的消息。在这里,将有更多的人学习和传承他的廉政思想、文学和治吏等方面成就。

与其相隔数百米,张养浩墓公园松柏常青。七百余年,后裔栖守故园,千里拜谒,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对先辈留下的传统文化加以保护和传承。


(资料图)

云锦湖畔的张养浩纪念馆

高空俯瞰,云锦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济南北湖片区。湖水清清,树影婆娑。湖东北方向与小清河水系交融。按照规划,张养浩纪念馆将坐落在云锦湖西侧湖畔。与地处西泺河旁的张养浩墓公园,也就是文忠园,仅相隔数百米。

看到施工现场张贴着张养浩纪念馆建设公示牌,张养浩在济后裔张宗伦心情激动,“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

张养浩是元代文学家、政治家。据考证,他是土生土长的济南人,其墓地和云庄故居位于现济南天桥区柳云社区。故居前有一个云锦池。在历史上,这一片区水系发达,从云锦池划船可以进入小清河。

今年68岁的张宗伦还清楚地记得,“几十年前张养浩墓周围是三面荷花一面柳”。彼时,张公墓和云庄故居,原本是一个园子。多年以前,为了带动村里经济的发展,他们将园子一分为二,在中间修建了一条马路。“在早些年前,村里曾在附近做过一些开发,但都选址在其他地方,保留了路两侧园子。我们就是期待着有一天能在故居周围进行复建。”

其实,对于张养浩纪念馆的建设,济南早有规划打算,即在云锦湖选取适当区域、采取适当形式,对张养浩的历史文化进行展示。今年4月,来自广东多个城市的张养浩后裔代表来到济南。张建明作为后裔代表还参与了济南相关部门就纪念馆的规划建设进行的会谈交流,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

“看到纪念馆公示信息后,济南当地部门很重视当初我们所提的意见。”张建明希望纪念馆项目能够尽早建成,将张养浩忧国忧民、经世济民、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政务实、清正廉洁的崇高品格,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乡土情怀传承下来。

后裔栖守故园成省级文保

清晨,文忠园青松绿柏,枝繁叶茂,微风吹动,树影斑驳。居民在园中散步晨练。目前,公园内尚有明清所立四方墓碑、两尊石雕石狮、一块“四奇石”之一的“麟石”以及一尊石龟等文物,成为山东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墓园是经过多次整修才有了现在树木繁盛的景象。”张宗伦曾听先辈们提起过,上个世纪初水灾频发,村民纷纷跑到地势较高的张公坟附近躲避水灾,久而久之,这里形成了张公坟村落。“当时这里只有几十户村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村子里有上千人,其中80%是张姓。”

张宗伦从记事起,知道村子是一个张氏族人的聚居地,大部分本地人都是张公后裔,民风比较朴实。“我们从小就耳濡目染知道先祖的事迹,接受家里的教育,尊老爱幼,懂得礼让,不能外出惹事。”对于像张宗伦一样的张氏族人而言,张养浩墓是大家共同的祖墓,也是大家对于家族、传统和文化的一个传承象征。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村里先后对墓园进行修葺改造,大规模改造就有三次。起初在墓园的周围立上院墙。1992年6月,张养浩墓被山东省政府公布并立碑,列为山东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天桥区所在区域整体地势较低,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不被雨水长期侵蚀,1999年前后,当地村居对墓园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修葺,在文物专家的指导下,垂直抬高了四方墓碑。此后,园林部门也参与其中,在墓园里铺上地砖,逐步规划成公园的样子。

随着城市发展,张公坟村与五柳闸村合并成为柳云社区。在第三次大规模修葺墓园后,社区还成立了专门的绿化队伍,由专人进行日常维护。每年社区都会投资对墓园和旧址进行修缮保护。2016年还投资几百万元对墓园西侧原云府旧址的云锦泉、张养浩雕像、墓碑、文献记录的景点等全面修缮。

组团千里拜谒省亲传遗风

在张宗伦的记忆里,几十年前就有济南以外的张氏后裔来到柳云寻根问祖。“为了将先祖的传统文化和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我们每年也会帮助协调组织前来拜谒省亲的族人。”

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马继业研究张养浩有10余年时间,与柳云社区的张养浩后裔一直有联络,对他们寻找宗亲的情况比较了解。“此前交通、信息各方面都不太便利,贸然去到当地也没法找。大概是在2015年,通过网络最先跟广东茂名的一支取得联系。广东茂名这支人数有20多万人,他们跟广东其他地区,广西、福建等地的张养浩后裔也都有联系。”

今年4月,来自广东、广西、福建等23个省份200余位张养浩后裔代表来到柳云社区文忠园祭拜先祖。“我们聚集于此,既是希望通过这种仪式缅怀先祖,也是为了更好地弘扬祖德。”来自广东的张养浩后裔代表说。

“基本都是家里有族谱,代代相传下来,通过查看族谱相互寻找宗亲。”一位后裔代表表示,这次寻根问祖,他内心非常激动。“能亲身来学习传承祖先文化,觉得很荣幸,心里非常感动。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需要后人不断地探寻、学习并传承下去。”

此外,柳云社区还组织北园荷花节以及通过成立张养浩诗词研究会与柳云社区朗诵分会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知道张养浩的生平和思想。在张养浩后人张宗举看来,正因为有这样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社区内的孩子从小就通过耳濡目染接触传统文化、背诵古诗词。“作为张养浩的后人,我们也希望更好地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后人瞻仰学习。”

泉城文化新地标山东新名片

“我们希望张养浩纪念馆能够成为好客山东、文明济南、养浩故里的一张名片。”张建明说,在广东云浮市有一座张瑞公书院,这座书院是因张养浩第七代孙在此建设,其中围绕书院还有公园,其中有养浩亭。“等纪念馆建设好后,我们会通过张瑞公书院为纪念馆送上一块石头,上面喷绘书院照片,让更多人知道在广东还有张养浩的后裔,在传承着他的文化和思想。”

多年来,马继业一直参与推动张养浩纪念馆建设。在他看来,建设纪念馆有着多重意义,一是可以深入挖掘传统历史名人资源,建设与张养浩主题有关的纪念馆是对济南名士文化的弘扬;二是在文化旅游方面,纪念馆地处小清河沿线,又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将成为重要的旅游站点之一;第三,纪念馆对于济南乃至山东还有着极为重要的廉政教育意义。张养浩把自己不同从政时期的从政心得、从政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分别写下了《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即《三事忠告》。这些“切实近理”的忠告,不仅体现了他清正廉洁、勤政爱民、执法为公的思想和心系天下的情怀,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廉洁文化遗产,堪称为官从政者的“官箴”。

据了解,济南市纪委监委深入挖掘本地廉洁文化资源,打造“泉城清风”廉洁文化品牌,联合市委宣传部等部门,拓展廉洁文化阵地,推动完善廉洁文化建设制度机制。

去年,山东省济南市纪委监委推出《济南清廉之旅》栏目,通过制作系列vlog的方式,将各具特色的红色廉洁教育场馆搬到了网络,开展沉浸式线上廉政教育。济南市一位纪检监察干部在线上学习后写下体会,“虽然几百年过去了,但是张养浩的廉政理念依然让我收获很多。我们要在行使权力上慎之又慎,在自我约束上严之又严”。

在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赵继颜看来,张养浩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其成就是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建设纪念馆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符合当前大时代,很有意义”。

最近更新